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2025-09-13 21:36:45 点击次数:
2025 年 9 月,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注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中央部委的重磅会议为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定下了清晰基调,一系列政策信号的释放,让房地产市场的格局逐渐明朗化。这不仅关系到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发展,更与宏观经济的稳定、民生福祉的改善紧密相连。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的转向从 9 月开始愈发显著,正逐步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政策层面:持续松绑与大力支持
一线城市引领政策变革
2025 年,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房地产政策上纷纷迈出松绑的步伐。8 月 8 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此次新政在多个关键维度进行了调整,如放宽五环外住房限购,符合北京市商品住房购买条件的居民家庭,购买五环外商品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不限套数。这一政策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况伟大指出,北京放开五环外限购后,市场热度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极大地改善了市场预期,交易活跃度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朝着 “止跌回稳” 的方向发展。
8 月 25 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保障性住房等 “三大工程” 的建设计划备受瞩目,这将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为坚实的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上海还在住房信贷、公积金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优化,降低了购房者的负担。
9 月 5 日晚间,深圳发布楼市新政。其中,罗湖、宝安西乡街道放开限购,非深户无需社保可购买 2 套房;深户及社保满 1 年的非深户,所有非限购区购房不限套数。新政落地后的第一个周末,深圳房地产市场反应迅速,整体活跃度明显上升。新房售楼处客流明显增加,二手房市场的热度也显著提升。
中央定调构建发展新模式
在地方政策纷纷落地的同时,中央层面也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做出了高屋建瓴的定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一表述意义深远。
从住房供应体系方面来看,进一步完善 “市场 + 保障” 的双轨制是关键。这意味着未来将更加注重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中高收入群体改善性和投资性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在房地产基础性制度改革上,预售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等都将逐步推进。例如,预售制改革有助于降低购房者的风险,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则可以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会议还强调了高品质住房建设的重要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以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为标准的高品质住房建设,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房地产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建立房地产协同监管机制也是关键一环。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监管合力,能够有效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
政策协同效应初显
一线城市的政策松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的协同行动。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政府在因城施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旨在通过一线城市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各地也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海南发布房地产调控新政策,内容包括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鼓励优先采用 “以购代建” 方式安置被征迁居民等;福州发布《关于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若干措施》;成都分批取消住房限售政策;众多城市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这些政策目的多指向减轻购房者购房负担,调整或取消各类限制性措施,调动住房消费积极性等。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涵盖了建筑、建材、家居、家电等多个上下游行业。一线城市的政策松绑,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政策的协同效应开始逐渐显现,为房地产市场的转向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市场层面:止跌回稳与分化并存
部分城市市场热度回升
从市场表现来看,9 月之后,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止跌回稳的迹象。特别是一些热点一二线城市,在降首付、降房贷利率、降税费等系列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同比出现了显著回升。
在北京,随着楼市新政的实施,新房网签量呈现 “三连升” 态势。整个 8 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网签成交 2824 套,环比增长 2.3%;二手住宅网签量 13119 套,环比增长 4.1%。9 月以来,开发商积极推盘,如中建智地为新盘紫京宸园举办发布会,营销中心开放当日到访超过 1200 组。招商蛇口北京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政策颁布后,旗下部分项目成交量基本实现翻倍。9 月 1 日至 7 日,朝棠揽阅以 30 套、0.27 万平方米、1.59 亿元的网签成绩,成为全市新房网签金额周度冠军。
在上海,随着政策的调整,市场活跃度也有所提升。一些改善型项目受到购房者的关注,二手房市场的带看量和成交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在深圳,新政落地后的第一个周末,新房售楼处和二手房中介门店的客流量明显增加,市场信心得到提振。
城市间分化依然显著
然而,市场的分化现象也依然存在。一二线城市由于经济活力强、人口吸引力大,在政策刺激下市场恢复的速度相对较快;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市场回稳的难度相对较高。
根据克而瑞的数据,9 月因恰逢传统营销旺季,房企推盘积极性稳步回升,28 城单月供应环增 10%,一线城市环比回升显著,北京、广州迎来阶段性放量。二线城市环比持平,同比 “腰斩”,内部分化加剧;三四线城市因无锡等个别城市影响而同环比齐增。中指院数据显示,8 月,TOP50 企业新增合约面积约 5490 万平,头部企业规模持续扩张;新增合约面积均值为 110 万平。但不同城市间的差异巨大,华润万象生活有限公司、上海永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世茂服务控股有限公司等在热点城市的项目规模扩张迅速,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则面临去化困难的问题。
这种市场分化的背后,是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要在市场回稳的基础上,注重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过热现象;对于三四线城市,则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同时通过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等措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行业层面:积极转型与探索新路径
业务多元化布局
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房地产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朝着多元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业务布局上,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房开发,而是向保障性住房建设、长租房运营、城市更新等领域拓展。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企业参与其中,既能履行社会责任,又能在政策支持下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许多大型房企纷纷投身保障性住房项目,利用自身的开发经验和资源优势,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效率。长租房运营则顺应了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为城市新市民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住房选择。一些房企通过收购或改造存量房产,打造高品质的长租公寓品牌,满足市场需求。城市更新项目能够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也为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房企可以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商业区升级等项目,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与智慧发展趋势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成为房地产企业关注的焦点。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越来越多的房企在项目开发中采用绿色建筑标准,使用环保材料、优化建筑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项目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智慧建筑则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居住体验。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设备、社区物联网等技术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高效、安全的生活服务。从长远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转型不仅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未来展望
2025 年 9 月开始,随着中央部委重磅会议的定调和地方政策的落地实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政策的调整、市场的变化、行业的转型,都将深刻地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购房者和房地产企业。同时,要注重政策的平衡,避免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房地产企业要抓住市场机遇,加快转型步伐,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各界也应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将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越秀房产信托基金:约34.33亿元向关联人士出售越秀金融大厦50%权益
下一篇:返回列表
地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电话:0851-8888888传真:0851-8888888邮箱:1193159788@qq.com
版权所有:贵阳中瑞盛大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唯尔官网备案号:贵ICP备11017358号-1